產業快訊
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825512
光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普實業」)在綠能發展浪潮中,不僅致力於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規劃與施工,亦積極布局報廢太陽能板(模組)回收與處理,力圖構建從「設置」到「退役」的完整循環鏈條。
產業背景與挑戰
隨著臺灣再生能源裝置量的快速擴張,太陽能模組(光電板)在投入發電後約 20-30 年會進入淘汰期。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預估,2035年起,臺灣每年廢棄太陽能板將超過 10 萬公噸。然而,目前國內裝置與處理量能尚未完全匹配,回收體系仍待強化。此外,回收模組中含有玻璃、鋁框、矽晶片、封裝材料(如 EVA)等多種材料,若拆解不當,不但難以高值化利用,更可能造成環境風險。
在此背景下,光普實業與其所服務的案場群體,面臨兩大關鍵任務:一為「堅守太陽能轉型的綠色初衷」,二為「面對模組退役後的環境責任」。
光普實業的回收處理策略
光普實業秉持「從設置-運轉-退役」的全流程思維,展開以下幾項關鍵推動:
1. 源頭預備與契約管理:在案場設置階段即納入模組回收條款,並配合政府規定每kW設置容量預繳回收費用(目前為每kW1000元、分十年徵收)作為退役回收基金。此舉有助於在模組尚未退役時,就為其未來處理成本建立準備。
2. 退役流程與登錄制度:當模組進入淘汰或受損階段,案場需透過「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申請排出登記,並委託具備「D-2528裝置使用後廢棄之太陽能光電板」處理許可之機構進行清運與處理。光普實業協助案場完成簽約、資料登錄、流程管理,確保每片板皆有其「身分」與流程記錄。
3. 技術合作與資源化提升:光普實業在回收策略中,除配合現有破碎式與化學式拆解技術外,也積極關注「易拆解模組」與高值化回收技術。研究指出,目前可分離玻璃、矽、鋁、銀等貴金屬的技術已有突破,而台灣業者開始布局 AI+機械手臂分選系統。光普實業同時在自身案場管理中提出「拆框前置」、「電線盒回收」等細節作業,提升回收效率與資源化率。
社會與環境效益
透過上述流程,光普實業在以下面向展現其責任與成效:
1. 環境風險降低:系統化排出登記與專業處理機構的連結,有助於避免模組遭任意棄置、非法掩埋或未紀錄的儲置情況。由風災受損光電板案例可見,若未迅速處理,仍有細碎玻璃、矽晶片殘留於土地或水邊。光普實業藉由流程管理,力求減少這類場景。
2. 資源循環利用:將廢模組中的金屬、玻璃、鋁框等材料回收再用,不僅降低原生礦開採壓力,也為綠能產業增加第二生命經濟價值。
3. 品牌與信任加分:綠能轉型不僅是發電,更關乎「發電後何處」的責任。光普實業若能以回收處理為加分項,將更能在業界建立優質形象。
4. 法規與產業契機:政府正加速建構完整回收處理體系。光普實業若與相關機構合作、前瞻布局,未來在「回收服務+資源化再利用」市場中具備先機。
展望與呼籲
光普實業董事長 楊俊哲 表示:「我們在綠能的賽道上,不只是追日,更要追後日,即設備的退役與資源第二次生命。我們願在設置、運轉之外,負起回收這一段。」有鑑於臺灣回收量能與未來廢棄量預估仍有差距,光普實業呼籲業界與政府:
1. 加快取得回收處理許可機構數量,提升每年處理能力以應對未來淘汰潮。
2. 建構更高值化回收技術,提升回收物料價值,使產業可持續。
3. 設置者、系統整合商及安裝商應從一開始就將「退役處理準備」納入契約與流程。
4. 提升公眾與業界對「太陽能板回收」的認知,避免因疏失造成環境負擔。
光普實業擬於未來 12 個月內,於其案場內試辦「報廢模組拆解回收流程示範計畫」,包含模組取下、分拆鋁框與電池片、記錄材質流向、協力處理廠追蹤回收成效。該計畫若成功,可作為南部地區綠能案場回收典範。
在綠能佈建快速、裝置量倍增的時代,如何善後「第一片板的終點」正成為產業必答題。光普實業以「報廢模組細緻回收」為切入點,展現出其在後段處理的前瞻思考與行動。倘若能成功落實,就能讓太陽從日出到報廢的整個旅程,都成為真正的綠色循環。
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823571
綠色能源的「永續循環」:光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康經理揭示太陽能模組回收新技術
隨著全球太陽能發電規模的擴大,大量退役的太陽能板(模組)該如何處理,成為綠色能源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太陽能板壽命多在 20 至 25 年,未來數年將迎來大量的「除役潮」。這次我們再次訪問了光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康經理,請他介紹目前最新的太陽能模組回收技術,確保太陽能產業能真正實現永續循環。
從「廢棄物」到「新資源」:太陽能回收的挑戰與轉機
康經理指出,早期太陽能模組的回收率較低,主要面臨三大挑戰:材料複雜性高(玻璃、鋁框、塑膠、矽晶片等)、分離困難,以及經濟效益低。
「一個太陽能模組中,玻璃和鋁框佔了超過 80% 的重量,這些相對容易回收,但真正有價值的矽晶片和貴金屬,卻被封裝在多層材料中,很難提取。」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回收策略已從單純的「廢棄物處理」轉向「資源化利用」,目標是提高高價值材料如矽、銀、銅的回收率和純度。
高效率熱處理與化學分離技術
目前最領先的回收技術是結合了熱處理與濕式化學分離的方法。
熱處理(Thermal Treatment):首先,將模組送入特製的烤箱中,透過精準控制的溫度,將封裝矽晶片的 EVA 塑膠膜碳化或氣化。這一步能有效鬆開矽晶片與玻璃的黏合,讓後續的分離更容易。
濕式化學分離(Wet Chemical Separation):在成功分離出玻璃和鋁框後,剩下的矽晶片會透過特定的酸液或鹼液進行蝕刻,從而將表面附著的銀、銅等貴金屬溶解出來,再透過電解或沉澱技術回收。而剩下的矽晶片,則可以進一步淨化再製成新的太陽能電池原料。
「透過這套高階的系統,我們可以將模組中的有價金屬回收率提升到90%以上,」康經理強調,「這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它讓回收作業具備了商業可行性。」
全自動化拆解:提升效率與純度
除了材料分離技術,自動化拆解線也是提升回收效益的關鍵。康經理提到,光普實業正積極引入自動化設備,讓機器手臂進行模組的精準切割與分類。
「傳統上,拆解鋁框和接線盒需要大量人力。現在,我們的自動化系統可以快速且精確地完成這些步驟,確保回收下來的玻璃、鋁材、塑膠都能保持高純度,這樣才能直接送入各自的回收鏈中,實現更高價值的再生。」
展望綠色循環:產業鏈的承諾
康經理總結,太陽能模組的回收不僅是環保責任,更是產業鏈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未來的太陽能產業,不再只是比拼誰能生產更高效的太陽能板,更要比拼誰能建立起更完整的綠色循環系統。光普實業承諾,我們在發展最新太陽能技術的同時,也會持續投入資源,推動模組回收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確保我們提供的每一度綠電,都是真正對環境友善的電力。」
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821606
隨著全球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太陽能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傳統的太陽能板雖然普及,但效率和應用場景仍有待突破。這次我們特別採訪了台灣太陽能產業的佼佼者「光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康經理,請他為我們深入介紹當前最受矚目的太陽能新技術。
從被動到主動:新世代太陽能板的技術革新
「過去,我們談論太陽能,主要專注於如何讓太陽能板吸收更多陽光,這是一種被動的思維,」康經理開場就點出了關鍵。「但現在,最新的技術趨勢是讓太陽能系統變得更『主動』,甚至能與環境互動。」
康經理指出,目前業界最熱門的兩項技術分別是雙面發電太陽能板(Bifacial Solar Panels)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雙面發電太陽能板:不止向上,更向下吸取能量
傳統的太陽能板只能利用正面接收的陽光發電。然而,雙面發電太陽能板的設計則徹底顛覆了這一概念。它不僅能透過正面吸收直射的陽光,其背面也能利用地面、水面或建築物反射回來的散射光和反光來發電。
康經理解釋說:「在理想的安裝環境,例如白色的沙地或水泥屋頂上,雙面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可比傳統單面太陽能板高出5%至30%。這不僅大幅提升了能源產出,也讓土地利用率更高。」
他進一步補充,這種技術特別適合大型地面型電站、漁電共生或農電共生等應用場景。在這些場域,反射光來源豐富,能最大化雙面發電板的優勢。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超越矽晶的未來新星
如果說雙面發電是提升效率的現有解方,那麼鈣鈦礦就是開啟太陽能新時代的鑰匙。康經理興奮地表示,這種新材料的出現,讓太陽能電池的製造變得更輕薄、更靈活。
「傳統的矽晶太陽能電池需要高溫製程,且材料本身較為厚重脆弱,」康經理說,「而鈣鈦礦材料可以像印刷一樣,透過低溫製程製作成薄膜電池。這讓太陽能不再只局限於屋頂或電站,而是能與建築物、窗戶,甚至是穿戴式裝置結合。」
他強調,鈣鈦礦電池的轉換效率目前已能追上甚至超越傳統矽晶電池,而且其製造成本有望更低。雖然目前仍面臨穩定性和壽命的挑戰,但全球的科學家和企業都在努力克服這些問題。這項技術一旦成熟,將徹底改變太陽能的應用方式,讓「萬物皆可發電」成為可能。
展望未來:太陽能的無限可能
康經理總結道:「太陽能的未來不再只是追求單一的發電效率,而是走向多元化、智慧化和整合化。新的技術將讓太陽能系統能更聰明地管理能源,與儲能設備、電動車充電樁等設備無縫接軌,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能源生態系。」
透過康經理的深入淺出,我們不僅了解了最新的太陽能技術,更看到了一個由綠色能源所驅動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資料來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3862&utm_source=newsshare-link
行政院會2022年12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看到許多對於屋頂光電的困惑,因此,筆者透過近年對屋頂光電的觀察,希望能幫助大家可以了解屋頂上裝了光電後,會對建物、生活有哪些影響?
太陽能不只能發電,只要設計得宜,太陽能板本身也有類似遮陽棚、遮雨棚的功能,可以減少屋頂被烈陽直接曝曬,或承受強降雨。能太陽能屋頂即使在下雨天、烈陽下,仍便於使用。
下方兩圖,是在學校內實測,有了太陽能板的遮蔭,教室降溫可達4.2度。因此,若是屋頂上裝了太陽能板,最受惠的就是頂樓的住戶,可以減少冷氣的支出,因為冷氣溫度每調高1度,就可省6%電力。
屋頂上的太陽能,並非只有平鋪在地板上的形式,其實可以架高做成棚架的形式,如此一來,就不會影響到住戶在頂樓的活動。下圖中,太陽能板下方就容納了許多參觀者 (當中不乏身高180 CM的高個),而頂樓一隅也有植栽。
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22年7月信義新城公民電廠參訪活動,頂棚為太陽能板。(作者提供)
只要透過適當的設計,太陽能板下當然可以繼續運動、種盆栽、晾衣服;而且,現在太陽能板的間隙還可以填入防水膠條,如此一來,萬一突然下起了大雨,頂樓的衣服也不致瞬間被打濕。
太陽能板間隙膠條,筆者攝於「2022綠未來 智慧綠能創新與新創展」。(作者提供)
反之,若跟筆者每次租到的公寓一樣,頂樓常常都是沒人同意下,就加蓋違建不說,還直接上鎖,那屋頂才是真的是讓住戶無法共用呀。
太陽能板的收益,在目前的躉購制度保障下,可以有長達20年的穩定收益,本會和臺北市民共同集資的公民電廠,每年的部分收益,也投資在更具價值的國中能源教育課程上。前述信義新城,也在年底將節電及光電板的收益,發放回饋金給住戶。
雖說電廠的年收益,的確並非暴利,但若未來政策設計上,讓屋頂光電的收益可轉為回饋和住戶共享,如抵減住戶公共電費支出、管理費;或轉作社區維運、共老、托育的基金等,也可以進一步讓綠能的好處,不是只有停留在金錢上的收益,而是挹注於在地永續發展的基金。
北部的陽光只是比中南部少,並沒有黯淡到永夜的程度,而且北部的太陽能躉購價格,另有加成15%,目的就是為了弭平和中南部陽光的落差。
而本會在台北北投區的太陽能案場,在冬天、小雨的台北,透過即時監控系統觀察,仍照樣有發電,甚至第一年下來,實際年發電量約為2萬4千度,高於架設前估計的1萬8千度。
多雲的天氣形態下,本會僅20 kW的小型電廠,仍可日發超過100度電。(作者提供)
之所以許多人誤以為北部的屋頂不能發電,是因許多廠商評估屋頂光電時,更在意能多快回本,所以會偏好中南部的大屋頂,而拒絕北部的屋主。然若我們將眼光放遠,考慮到戰爭、極端氣候等天災人禍時,應避免如烏克蘭大規模無電可用的狀況,就更該不分南北、離島、偏鄉,讓建物及社區,便於在緊急狀態下,切換為使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才能有助於分散風險。
台灣正推動的新建物屋頂強制裝光電修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其實並非獨創,早在2009年的加拿大多倫多就立法推動了,2021年德國柏林、2022年法國也都相繼立法。若說北國的屋頂較大所以好裝光電,但,比我們居住條件更擁擠、日照也沒台灣強的日本東京,一樣在2022年底通過了新建物加裝光電的條例。
東京都還推估出:年平均太陽能板的設備利用率平均為13.6%,以裝設4kW的太陽能板為假設情境,都可達到一般家戶年用電4573 kWh的八成。而台灣地面型光電和農漁村間的爭議頻傳。相對下屋頂光電對環境、社區的衝擊都小,僅估計全台 450萬戶透天厝,只要有30%有裝設,又假設每一戶只裝少少的6 kW(大概18坪),全台就可以開發6~7GW的光電容量,換算下來,可以減少對6~7千公頃的地面光電(土地變更型)光電需求。
至於許多人擔心的回收、製程污染,其實近年都已可透過新技術、政策解決,太陽能板其實也沒有網路上謠傳的電磁波、噪音、反光等問題。至於颱風、地震等風險,除可以選擇耐用的鋼構外,還可以買保險。也就是說,擔心屋頂裝光電的理由,雖非全為空穴來風,但仍都是可避免的。因此,最後還是要提醒經濟部,除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規定強制新建物裝光電外,仍應在後續相關法規設計時,參考國際規範的相關配套,如詳細規範應設施的面積及比例、規定以高架型以兼顧空間使用、以及安全性、所有權等等設計,也才能提高民眾對於屋頂光電的接受度。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
資料來源:新聞 - 最新消息與活動 - 經濟部能源局(Bureau of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R.O.C.)全球資訊網 (moeaboe.gov.tw)
發布日期:112-01-06 下午 05:00
經濟部業已完成「中華民國112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之審定作業,並於112年1月6日正式公告,與111年度相比,整體而言,大部分費率維持(如太陽光電、陸域風力不及30瓩級距、生質能無厭氧消化設備、廢棄物、小水力2MW以上級距、地熱2MW以上級距、海洋能)、部分提升(如陸域風力30瓩以上級距、離岸風力、生質能有厭氧消化設備、地熱不及2MW級距)或增加類別或費率級距(如農林植物、小水力不及500瓩級距、小水力500瓩以上不及2MW級距),以鼓勵各類再生能源的發展。
經濟部說明112年度各類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公告重點如下:
一、太陽光電:國內太陽光電產業當前仍部分受原物料價格及缺工因素影響,惟今年度下半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有逐漸回穩趨勢,可望舒緩物價缺工因素對太陽光電開發之影響,審定會為兼顧目標量達成及鼓勵業者投入建置,決議費率維持111年度水準。
二、風力發電:不及30瓩陸域風電,躉購費率維持每度7.4110元,30瓩以上陸域風電,躉購費率提升為每度2.1286元;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提升為每度4.5085元。
三、生質能發電:新增「農林植物」躉購費率類別,躉購費率每度3.1187元;生質能有厭氧消化設備(沼氣發電),躉購費率提升為每度7.0089元;無厭氧消化設備,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即每度2.8066元。
四、廢棄物發電:農業廢棄物部分,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即每度5.1407元;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躉購費率每度3.9482元。
五、小水力發電:增訂不及500瓩級距,躉購費率每度4.8936元,500瓩以上不及2MW部分,躉購費率每度4.2285元;2MW以上,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即每度2.8599元。
六、地熱發電:不及2MW容量級距部分,躉購費率提升為每度5.9406元;2MW以上部分,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即每度5.1956元。
七、海洋能發電:維持111年度費率水準,即每度7.3200元。
經濟部表示,為鼓勵業者及早完工併網,112年度除了延續111年度之各項獎勵配套機制外,另一致增訂各類再生能源加強電力網額外費率。針對太陽光電部分,修正太陽光電第一型發電設備適用112年度費率之起算時點,由取得同意備案日調整為籌設許可日,且對於裝置容量2-10MW無併聯升壓站者,將其期限相較111年度延長2個月。
經濟部最後表示,112年度審定會依法以公平、公正、透明及嚴謹之程序,完成112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考量我國開發環境及推廣目標等因素,並兼顧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趨勢,合理訂定適合我國發展環境之躉購費率,持續以最審慎的態度研處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相關課題,為我國再生能源產業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資料來源:新聞稿 - 最新消息 -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taipower.com.tw)
發表日期:2023-01-06
台電於南鹽光建置裝置容量20MW的儲能系統,由8個20呎儲能貨櫃組成,使用超過1000個鋰電池模組,總儲電量達2萬度,等同可提供4萬個家庭用戶1小時用電。今日正式啟用後,除是首座光儲合一系統,亦成為全台最大儲能系統。
全台首座結合儲能的光電場誕生!台電繼先前於金門夏興電廠、蘭嶼電廠設置儲能系統,打造離島智慧電網,如今首度結合綠能場域,於2020年啟用的台南鹽田光電場(簡稱南鹽光),攜手知名新能源企業聯合再生,設置首座「光儲合一」結合綠能的儲能系統,20MW(百萬瓦)容量同時也創下國內最大,今(6)日正式啟用。台電表示,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特性,可協助太陽光電發電併入電網的穩定調節,亦可與現有機組相互搭配,提升電力系統穩定與彈性,遇突發電力事件時立即提供穩定電力。
台電今日上午舉行「光儲合一 續電給力」台南鹽田光電儲能系統啟用典禮,現場由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能源與儲能委員會主任委員胡惠森及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等貴賓共同見證全台最大儲能系統正式啟用。
台電今日上午舉行「光儲合一 續電給力」台南鹽田光電儲能系統啟用典禮,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左4)、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右4)與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左3)等貴賓共同見證全台最大儲能系統正式啟用。
隨著近年綠能持續發展,為讓每一度綠能效益極大化,台電首度結合台南鹽田光電場建置「光儲合一」儲能系統。(圖左至右為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台南市經濟發展局局長林榮川)
台電指出,台電2020年於台南將軍、七股區利用214公頃廢棄鹽灘地,以48萬片光電板打造裝置容量150MW(百萬瓦)的南鹽光,創下當時國內最大紀錄,平均每年可發出2億度電,相當於近5萬戶家庭一年用電,也帶來每年超過10萬公噸減碳效益,且仍保有場址既有滯洪功能。近年綠能持續發展,為讓每一度綠能效益極大化,台電首度結合光電場域建置「光儲合一」儲能系統。
台電說明,此次攜手知名新能源企業聯合再生團隊,於南鹽光建置裝置容量20MW/20MWh(百萬瓦小時)的儲能系統,由曾提供美國波音客機電池服務的法國百年電池廠Saft打造8個20呎儲能貨櫃,使用超過1000個鋰電池模組,並採用國內重電大廠士林電機的變壓器,搭配功率調節系統等設備,總儲電量達2萬度,等同可提供4萬個家庭用戶1小時用電,今日正式啟用後,除是首座光儲合一系統,亦成為全台最大儲能系統。
台電南鹽光結合電力及台南在地元素設計系列識別,並應用於儲能貨櫃塗裝彩繪。
儲能系統具有快速充放電特性,可協助調節太陽光電發電併入電網,減少系統波動、維持電網穩定,更可儲存白天旺盛光電,將電能大挪移,待夜晚用電高峰或遇突發電力事件時提供立即穩定電力、爭取分秒必爭的搶修復電緩衝時間,反應速度更勝傳統發電機組達上千倍。
台電表示,儲能系統具有快速充放電特性,可協助調節太陽光電發電併入電網,減少系統波動、維持電網穩定,更可善用儲能電池儲存白天旺盛光電,將電能大挪移,待夜晚用電高峰或遇突發電力事件時提供立即穩定電力、爭取分秒必爭的搶修復電緩衝時間,反應速度更勝傳統發電機組達上千倍。
台電指出,綠能結合儲能可兼顧永續環境與穩定供電,已成國際能源使用趨勢,呼應政府2025年儲能系統目標,台電除此次打造首座光儲合一與全國最大的南鹽光儲能,後續將透過自建與電力輔助服務交易模式,落實1000MW設置目標。
資料來源:新建物屋頂應設太陽光電 躉購自用皆可 - 工商時報 (ctee.com.tw)
工商時報曹悅華、馮建棨 2022.12.09
行政院會8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包含未來新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圖/美聯社
衝刺淨零碳排,行政院會8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包含未來新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離岸風電設置範圍也擴大,不再限於領海。經濟部說,希望爭取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惟上路時間仍待討論。
對於外界關心屋頂加裝太陽光電後的電費問題,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屬於建物財產,要躉購或是自用皆可,回歸既有法規處理。
行政院會8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重點包含未來新建、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太陽光電;離岸風電設置範圍也取消不超過領海限制;刪除燃燒型生質能電廠應限制於工業區設置;新增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申請,水權從原先2-3年增加到20年等。
經濟部說,推動該次修正主軸核心在於再生能源潛能場域釋出,並整合相關行政程序,朝一致、簡易及排除限制方向推動,以建立友善發展法制環境,進而釋出設置場域或空間,並明確建立發電探勘、開發等行政標準程序,以加速開發。
經濟部表示,以往侷限在公有建築屋頂優先設置太陽光電,也沒有強制,現在是公私部門新建建物都應設置,除非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免除情形外。曾文生說,這次修法核心精神希望建築跟工程能夠相容,如果一開始設計能夠把光電設進去,就會避免二次施工。目前台灣光電裝置容量930萬千瓦,屋頂型占630萬千瓦,台灣太陽光電默默在屋頂上裝起來,占比超過65%,屋頂是相對有潛力的太陽光電發展空間。至於何時實行、如何實行?還要跟內政部討論。
能源局官員也說,從法規面到制度面都還需要調整,因此上路時間最後將交由行政院訂定之,但希望在最短時的時間內進行,衝高再生能源的設置量。
針對電費問題,曾文生表示,未來屋頂設置的太陽光發電設備屬於建物財產,躉購或是自用皆可,會回歸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關於太陽光電的各種收購辦法處理。如欲賣給私人、台電或自用都沒問題。
能源局官員則指出,電費躉售部分,由於現行條例並沒特別規定,回歸法規面則是交由設備設置人與台電訂定躉售契約或是作為綠電直供,若是在住宅大樓則需看是看相關購售是否會額外訂定,後續才能釐清計費。
風電部分,曾文生說,原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限制在領海,但其他國家是在經濟海域,解除限制後範圍就會擴大,惟最重要就是技術發展,決定後續能夠設到多遠。至於上路時間,等到法律通過就會很快生效,不需要子法規定。